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消息,“世衛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,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一至兩年內得到緩解,但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持續十年,甚至更久?!敝锌圃涸菏?、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呼吁,應重視對新冠肺炎和精神心理障礙的污名化現象,協力營造一個包容開放的社會環境。
當前國內民眾的生活已基本回歸常軌,但因疫情造成的各類心理創傷正逐漸顯現。陸林稱,創傷后應激癥狀、心理痛苦和職業倦怠等問題可能長久地影響康復者的正常生活。而這其中,新冠肺炎康復者、一線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需高度關注。
今年以來,陸林多次帶領團隊赴武漢調研,并于9月在武昌醫院設立“陸林院士疫后綜合征工作室”,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等人群提供心理疏導和診療服務。他在研究中發現,許多新冠肺炎康復者在社交、工作等方面遭遇偏見,無法完全地融入社會。
陸林舉例,一位平日愛好跳廣場舞的阿姨,在新冠肺炎康復后希望繼續加入跳舞隊伍,但遭到拒絕。一位曾在醫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復后,看到別人在自己面前洗手、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起吃飯,心情沮喪。
社會上一些人談“新冠”色變,對康復者拒而遠之,對其心理造成“二次傷害”。陸林還表示,由于精神心理障礙的污名化問題長期存在,部分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不愿意去專業機構尋求幫助,留下很大的隱患。
“對于有心理困擾的人群來說,一個包容的社會環境尤其重要?!标懥直硎?,應當加強相關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,幫助人們客觀認識新冠疫情及危害,減少因恐懼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現象。還應不斷提升公眾精神衛生素養,降低對精神心理障礙的污名化,鼓勵人們主動尋求心理幫助。
此外,陸林認為應建立社會心理援助機構,探索以“社區、社會工作者、社區志愿者、社區社會組織、社區公益慈善力量和心理服務專業力量”等“五社一心”聯動模式開展心理援助與常態化社會心理服務。
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往往也是弱勢群體。陸林建議,社會應建立就業支持組織,幫助其回歸社會,逐步恢復他們的工作、生活及社會關系,這也有助于精神心理問題康復。
